主页 >  滚动>正文
守护最美“夕阳红” 浙江如何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 : 2023-08-01 07:28:09   来源 : 腾讯网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张问期 陈娜

图自视觉中国

近日,浙江省政协围绕“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举行民生协商论坛。部分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在主会场和舟山市、台州市政协分会场发言。省直有关部门现场互动回应。


【资料图】

据省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去年浙江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9%,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随着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养老护理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照顾,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安全及急救知识等复合型看护照料模式,更为养老行业所需。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次民生协商论坛上,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与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讨论。

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资源供给如何保障?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更好满足?医疗资源供给、养老机构建设、服务质量提升等都是值得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科科长许征骏看来,当前,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匮乏问题较为突出。“就杭州市本级福利机构来看,机构内有400余名老人,其中长期服药的有200余人,在册医生才2人,每天忙于正常开药和巡诊,很难有时间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许征骏说。

引导城市三甲医院到各公办养老机构合作办医,医学人才“下沉”到公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许征骏认为,持续加大“双下沉,两提升”力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在解决养老机构医疗匮乏问题上,既可以利用“双下沉两提升”做加法,也可以在机制创新基础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台州市康复医院院长毕东军提出,探索医养结合机构内病床按需转换机制,即同一楼层或同一幢楼中可设相对的医疗区、养老区。建议医疗区和养老区均可按医疗标准建设,两区域的生活照料均可参照养老标准落实。当老年人慢性疾病出现反复时,经充分评估检查后或经对接的医疗机构视频会诊后,可根据病情转换成医疗床位管理,享受医保待遇。经处理后病情稳定,符合出院条件,及时按要求转换成养老管理。

考虑到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得到专业机构的照料,专业养老服务的供给也在向社区延伸。近年来,居家养老逐渐火热,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杭州三墩镇文鼎苑社区民生综合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金晓晓为老人量血压

“老人总体上喜欢居家养老,建议养老工作着力点要放在‘服务’上。鼓励现有的养老机构拓展功能范围,把服务延伸到居家老人家中,也可以开办专门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省政协委员、杭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徐润龙说,各级各类医院和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还有家庭病床,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根据需要上门服务等,均能提供医疗服务。可尽量让机构跟着老人走,争取在家门口养老,同时鼓励邻里互助。

此前,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中得到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该中心共开设145张床位用于老年康复护理及安宁疗护等医养结合服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仁元说,当前医养结合主要包括“养中设医”“医中增养”“医养签约”和社区居家医养服务4种模式。未来,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是一大趋势。医养结合服务在实践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关键是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是服务提质的重要支撑

“养老护理员尚未摆脱‘伺候人’的印象,养老护理员经常被打上‘保姆’的标签。一旦我们投身养老护理这个行业,找对象会不会变得更困难呢?”会上,杭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赖文婕讲出了当下不少从事养老行业的年轻人的顾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足。

优质的医养康养服务有赖于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守护最美“夕阳红”,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支撑。

一份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才能让更多年轻有活力的专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台州市政协委员、健康台州建设中心主任陈先兴认为,可制定养老护理员分等级的基本工资指导标准,实施合理的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同时,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上,落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审、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对待。

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也是“留住人”的重要举措。

从“最美养老护理员”,到宣传“最美养老院院长”等先进典型事迹……放眼全国,近年来,各地纷纷出招,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

陈先兴说,浙江同样可以通过选树典型、加强宣传、鼓励先进,培养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可度和社会认同感。同时,每年还可以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授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之类的荣誉称号,引导广大从业人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则要从源头上扩增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省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主任郑瑶提出,可鼓励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加强老年医学(含中医药)、康复、营养、护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智慧化养老让服务跟着老人走 

借助数字经济发达的优势,浙江近年来还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养老,让养老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到地处偏僻的山区海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性差等问题如何解决?

“依托省市网络医院,尽快将养老机构智慧服务平台接入其中,形成更加全面的智慧医养结合体系。”舟山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周艳建议,用好“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共享药房”等平台,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居家护理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用药需求。同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积极推进远程急会诊、远程专家门诊、双向转诊、在线疾病监测等服务功能建设,建立更为畅通的医养结合线上服务模式,让老人随时享受数字化时代的康养生活,实现“掌上幸福养老”。

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养老服务资源集成,形成智慧养老新模式?

2023浙江(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上展示的新产品。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将关注点放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上。他提出,针对社区老人居家养老需求集中的特点,要持续整合服务资源,探索“平台、机构、社区、居家”联动的智慧养老新模式。加强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医院等信息的统筹集成,构建完整的医养康养大数据,拓展居家智慧养老预测预警、智能分析、决策辅助等功能。

重大场景养老服务开发、“数字养老地图”打造等手段,同样成为智慧赋能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实践。

“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娱、康等生活场景,坚持适老洗浴、适老如厕、适老睡眠、适老出行、长者档案管理、适老健康干预、长者异常提醒、适老紧急呼救等重大场景‘迭代升级+增量开发’。”虞洪说,通过探索“居家助老”“智慧助餐”“安居守护”应用场景,从安全、养护、健康、环境智慧化等多角度赋能智慧医养康养服务,帮助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

郑瑶则提出“数字养老地图”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安全监测、远程医疗等智慧医养服务,在门户网站、APP应用、小程序中嵌入“数字养老地图”,提供医疗保健、康复理疗、助浴送餐、心理咨询等养老便民服务。

突破地域限制、因地制宜、按需调配……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更“聪明”的养老服务并非遥远的设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