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监制 吴雅茗 策划 刘健 记者 王静 制图 龚子皓 通讯员 傅丹萍 陈杭锴
(资料图片)
编者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60年来,“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绘就平安幸福和谐新画卷。在浙江制造大区钱塘,“网格议事日”,让“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日趋成为具备杭州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品牌。
为此,浙江日报潮新闻联合钱塘区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道工委推出《我的城市我的家——我是钱塘“守护者”》蹲点日记,记者亲历社区基层治理的点点滴滴。第一站,我们走进钱塘区义蓬街道义隆社区。
①
钱塘区义蓬街道义隆社区书记葛利华,最近有一个“幸福的烦恼”。从今年开春至今,他的接待“节奏”就没缓下来过。
仅在4月,葛利华接连接待了来自江苏南通、四川邛崃市、河北保定等地的党务工作者,5至7月,又迎来宁夏、河南,云南、湖南、山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4批省青年干部前来参观调研。
葛书记说,这源源不断的调研团,大部分都是为“小哥驿站”来的。
义隆社区是钱塘区最早开展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社区之一,如今已成为多方交流学习的阵地。
小小一个社区“驿站”有何魅力能吸引“八方来客”?义隆又是如何从成千上万个社区中脱颖而出的?上周末,记者来到了位于义蓬中路的小哥驿站。
钱塘义家人小哥驿站记者摄
媲美咖啡馆的“小哥之家”
为小哥打造“10分钟”服务圈
在义隆社区最为繁华热闹的街区,有一处显眼的两开间铺面,门头上橙色大字写着“钱塘义家人”,这就是社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大本营“隆·心小哥驿站”,也是各省市交流团必打卡的观摩点。
驿站共分三层,布置得温馨又舒适。一楼是提供给小哥“歇脚”,空调、沙发,微波炉,冰箱一应俱全;二楼是培训会议室,能容纳20来人,配有投影仪;三层被细心地分割成了动静两个区,“静”的休闲区,布置了三张休息小憩的躺椅,隔壁是阅读区,地上摆着两张懒人沙发,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小哥们和社区工作者的合影,如“家”一般温暖。
钱塘义家人小哥驿站记者摄
钱塘义家人小哥驿站记者摄
另一处“动”区,则是小哥们的“议事厅”。社工胡丹萍介绍,“我们定期在这里开展网格议事,听取小哥诉求,也会把反馈结果贴上‘回音墙’,事事有回音。”
除了这处主阵地,“小哥之家”在阳光名城和星悦湾还有两处分驿站,6个小区服务点都备有应急药品,饮水热餐。6个服务点划定47个临时停车位,专门给小哥停放电瓶车,还贴心绘制“小哥停车位”全景导视图,解决小哥“找楼难”问题。某些小区有门禁,社区启用“小哥码”打通配送的“最后一米”。
葛利华说:“我们希望小哥们累了渴了10分钟内能找到休息点,这是我们为小哥们打造‘10分钟’服务圈。”
为什么要做“小哥之家”?原因之一,就是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在义隆社区占据重要比重。
义隆社区占地面积约1.4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个农贸市场,2所幼儿园,6个住宅小区及2个商业综合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人数多、流动性强。外卖、快递小哥们走街串巷,深入社区的“毛细血管”,是基层治理的“流动哨”、“活探头”。
打造温馨舒适的“小哥之家”,既是“留人”更是“留心”,社区希望小哥们都能加入到网格中来,而这是吸引他们参与议事的第一步。
(小哥们在“小哥之家”休息 记者摄)
杭“漂”二代小哥扎根
一场关爱和参与的“双向奔赴”
接待调研团众多,葛利华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想的周到”;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则是:“怎样调动小哥们的积极性?”的确,小哥们的时间十分宝贵,如何能让他们有参与感、获得感、归属感?葛利华表示:“我们与小哥之间是有来有往,双向奔赴的。”
美团小哥徐恩水是一名来自河南的杭“漂”二代,今年26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隆·兴小哥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
2021年,已经成为美团外卖义隆站站长的徐恩水响应社区号召,带领着17名美团同事成立了“隆·兴小哥志愿服务队”,从最开始在疫情防控期间当核酸检测志愿者,后来给辖区内的孤寡老人们送餐送水,到现在日常开展“反诈宣传”、“文明监督宣传”等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常常上门送餐的徐恩水与辖区内的许多户邻居都处成了心照不宣的朋友,哪户老人是独居,开门要等的时间长一点;哪户人家口味淡,点的常常都是素食,还是哪户老人生活困难,他送餐时会自己买单捎上点别的……
疫情放开后,老人们又回到小区食堂吃饭了,徐恩水不常遇到,但时不时走单经过,彼此还会打个招呼,“嗳,来啦。”这对徐恩水来说就已足够,“社区有家的感觉,我很喜欢这里。”
(小哥参与社区服务义蓬街道供图)
如今,徐恩水已经在杭州生活十多年了,娶妻生娃,扎了根。徐恩水说,社区对他也帮助很大。
“每年有两次大的慰问,小活动不断,高温天送冷饮,除夕夜送温暖,端午包粽子,时不时送来一些水果和日常用品,东西不多,但都很实用。”徐恩水笑着说,这让他备感温暖。更重要的是,社区帮助他解决了孩子的就学难题。
“给社区做的都是捎带手的事,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帮助我。”徐恩水说。
在一场场关爱与参与的“双向奔赴”里,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17人,发展到现在58人。据统计,2021年来,义隆社区联合小哥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30余场,服务居民2000余次。
(“隆·心”小哥志愿服务队社区供图)
社区就是我的家
“小哥们”参与了,热心群众也调动起来了
把社区当成家,家里的事“小哥”顺其自然地参与进来了。
“这里的三轮车充电存在消防隐患,需要立即整改。”“河西弄16幢西侧与自建房之间,堆放了大量杂物垃圾。”、“义盛路老小区楼下杂物堆积,存在安全隐患。”、“江东金座电动车乱停放。”小哥们的“随手拍”、“随手发”,很快就从微信群里,落到了社区书记的“网格议事簿”上。
其实,“义隆小哥”只是居民大众参与议事的一个缩影,自钱塘区设立“网格议事日”制度后,义蓬街道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加入到基层治理中来。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议出情谊,也议出了幸福感。
向涛社区第六网格,是个新建的拆迁安置小区,居民普遍希望可以开辟公共晾晒区、业主陈大妈提出后,在网格里化身小区规划师,全程参与设计方案、晾晒公约起草,广泛凝聚网格共识,推动议题变成了现实。
头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老人们看病难,出行难。社区第二网格以“老街茶馆”为据点,吸引居民们在茶歇饭后聊聊天。整治社区路面与积水点,铺平老人们脚下的路;设置地铁线接驳车,打通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一桩桩带着“温度”的小事就在一次次的问诊议事中办成了。街坊邻居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老街也迸发了新的活力。
(头蓬街道的老街茶馆记者摄)
义盛社区将盛都苑闲置用房升级改造为盛都苑党群驿站,用于居民议事,下棋、避暑,邻里交流。
“小区的停车位紧张,还需要多增加几个”“我们小区的下水管道容易堵塞”“楼下施工队噪音过大”“无物业小区外立面墙面脱落”……居民们的“心里话”被记录成“问题清单”,最终变成了网格员们的“履职清单”。
义和社区义蓬名苑业委会主任杨柏书,被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为“阿书”。他组建的“阿书说事议事会”,利用“家门口”的优势,听取并收集小区内居民反映的各类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物业扯皮,自成立以来,已经帮助解决小区地下储物空间改造、健身器材加装、屋顶渗水、推出“一月二洗理”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件,真正“深入”基层,合力推动了基层社会“大治理”。
“小网格”聚起“大民生”,义蓬街道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纠纷消弭于萌芽。截至7月,义蓬街道各网格共走访收集民情清单1000多条,开展“网格议事”6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人次。
据悉,下一步,义蓬街道将进一步畅通网格议事渠道,完善机制,为基层治理激活最后一米。
蹲点手记:
一次垃圾分类,一句反诈提醒,一场老人互助结对,小哥们参与基层治理,没有轰轰烈烈的作为,却是润物细无声的守护,久久为功。
以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人员基数庞大,流动性大,本该是“服务对象”的他们,在社区的暖心引导下,转变成为了“治理力量”。小哥们也在一场场以“主人翁”意识参与的议事讨论中,收获归属感,也收获了大家的尊重。
做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脚勤、口勤、手勤”。社区居民们参与网格议事,有问有答、有商有量的氛围下,不仅增强了居民们的参与感,也化解了原本干部与民众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大家对社区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多了一份设身处地地考虑。同时,有了居民的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的效率也提起来了,因为大伙知道,即使再小的事,也一定有个人在等回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